五股溼地位於二重疏洪道的北端,高速公路以北至出口堰生態公園,疏洪一路以西到五股左岸堤防,總面積約92公頃。地處台北盆地西緣,相鄰林口台地與觀音山,北對關渡自然公園,其間是淡水河、基隆河匯流處,退潮時形成廣大的灘地,是水鳥等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所在;園區內有溫子圳流經全區,還有溝渠、水塘、草澤、高低草地、高灘地等多樣性的生態環境,提供各種野生動物棲息。與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竹圍紅樹林、關渡自然公園、華江橋雁鴨公園可以串成淡水河的生態廊道,是候鳥與過境鳥南來北返最重要的驛站之一。
40年代這裡水量豐沛土壤肥沃,有著萬頃的良田,土地上盛產著稻米、疏菜與水果,是當地人的財富之源,更是大台北地區的糧倉。
50年代,因夏季颱風期間,洪水無法宣洩入海而導致大台北地區淹水,當時政府遂把獅子頭天然隘口人工拓寬,並建設了二重疏洪道,雖讓淡水河洪水可順利出海,但因此也失去了天然屏障則導致風災時海水倒灌。地勢低漥加上潮水不停的漲退,長期淡鹹水浸泡使得土質無法耕種,因此五股溼地因而形成。
70年代,在溼地上群鷺飛揚,處處可見水鴨、漁人、扁舟,曾經紀錄94種鳥類數量高達四千八百多隻,盛況空前,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水鳥樂園之一。
80年代因被人為亂排廢水亂倒廢土、垃圾,環境污染使得溼地失去了生機,水鳥數量銳減,水鳥不再來,五股溼地消失在台灣溼地地圖上。
90年代台北縣縣府七百甲河濱綠地整建計劃,荒野保護協會等民間保育團體等組成的疏洪道生態保育聯盟推動生態保育與棲地重建營造,讓五股溼地重新出現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