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日本殖民政府推出擴大市區計畫,大稻埕亦是重點區域之一,歐化的新式景觀,一掃舊清時期陳舊、緩進、鬆散的印象,讓大稻埕被稱為是「本島人的市街」,茶商、布商、貿易商都在此地集結,活絡的商業帶來人們經濟的富足,也帶動娛樂生活的多采多姿,廟埕前的民戲從未停歇,眾多廟宇、子弟戲館、傳統戲曲的藝人聚集,大稻埕亦有「戲窟」之稱。
涼州街,當時北管布袋戲風靡一時,許多布袋戲團聯絡處皆設立在這條街上,被稱為「涼州布袋戲街」,布袋戲成為大稻埕重要文化之一。
「2011台北大稻埕煙火節」,以「戲」的概念設計,用「展覽」、「表演」勾勒當時大稻埕娛樂文化,重現昔日戲窟繁華風貌。夜晚登場的重頭戲「煙火秀」,以傳統布袋戲音樂改編為現代搖滾曲風,結合七夕情人節元素,打造傳統與流行兼具的煙火盛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