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原舞者《迴夢Lalaksu》




今天看完了原舞者《迴夢Lalaksu》,每個時代及族群都會有歷史的悲哀,但是我們要記取教訓,不要在歷史重演依然的犯錯。今天的表演讓我很感動,真的很好看,時間所剩不多要去的人快去看吧!


來自花蓮壽豐的「原舞者」,長年致力於各原民部族歌舞的採集留存與創新演出,在屆滿廿歲的今年推出新作《迴夢Lalaksu》,透過溫柔幽囀的女性視角與部落樂舞,以鄒族音樂家、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高一生的生平為骨幹,透過高一生在獄中思鄉思親的五十六封家書、十餘首音樂創作為內容,娓娓細訴出原住民在時代變遷之下的普遍處境與浪漫灑脫的天性。


生於一九○八年的高一生,是日治時期鄒族的菁英知識分子,也是第一位進入師範學校就讀、接受現代音樂教育的原住民。也因為受過西方教育,他一心在族裡推行普及教育,推動現代化以改善生計,雖有族人感佩他的遠見先知,卻也有人對於革新進步不以為然。後來,高一生還對國民黨政府勸說推動高山自治的構想,最終卻以「圖謀反叛」入獄被殺,他的曲作充分流露出他愛鄉、愛土與愛家的情感。


原舞者團長瓦旦.督喜強調,《迴夢Lalaksu》雖然以高一生的故事為主軸,但不走政治迫害的受難悲情路線,也不以時間序詳述他的生平,「而是走女性與軟性的親情路線,藉著不具名的妻子、女兒之口,以大量書信內容、音樂,交織出那個年代之下,原住民普遍的處境與內心轉折。」


舞台上,大量的竹子被變化使用,時而是層層架疊的部落建設、意象式的美好願景,一瞬間又變成竹尖刺突,是為權威統治氛圍的阻礙。在首首鄒族祭儀樂曲,以及高一生寫給妻子幽婉多情的〈春之佐保姬〉,寫思鄉印記的〈杜鵑山〉、〈移民歌〉等十餘首歌曲的訴情意境下,淡淡悠悠地白描出五十年前的鄒族風情與鄒人心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